首頁 > 醫師觀點

醫師觀點

2021.03.19

認識老年憂鬱症

「我家阿嬤怎麼每天都吵着要去醫院看病?」、「阿嬤最近情緒不太好,很小事情都會生氣」、「阿嬤最近老是抱怨全身上下都不舒服?我到底要掛哪一科?」相信家裡有老人多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帶家中老人去看病,但到了門診前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甚至有人認為這只是老人家無病呻吟 。

  今天就來談論這些症狀,是家中的老人家出現了什麼問題?
 
  當家中的老人出現了多種症狀,像鬱悶、憤怒、易發脾氣、失眠、多處身體抱怨(好比:疲倦、全身無力、便秘、全身酸痛、腸胃道不適)...等,看過很多醫生但問題一直沒有被解決。此時,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家中的老人,可能不單身體症狀、而是隱藏其下,容易被忽略的精神問題。今天就來認識:「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可以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家庭方面來剖析。 生理上,在人老化的過程中,逐漸產生慢性病,例如:腦中風、關節骨骼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等。而這些慢性病使身體殘障、疼痛、患者行動不便等,因為不能隨心從事喜歡的事物,連簡單的日常生活也要家人代勞,對自尊心強的老人家,就容易產生憂鬱的傾向。另外,有些慢性藥本身會引發憂鬱症,像某些高血壓藥,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等,也要謹慎使用。

     心理上,當老人個性要求完美、或自尊心過高,當年紀漸長面臨退休、身體退化、無法發展嗜好或休閒娛樂、生活沒有重心或目標、個性依舊但因朋友、工作、家人等喪失或者離去...等, 因這些不如意或挫折引發憂鬱症。在社會家庭面上,老人較容易產生失落感。例如:退休、家人好友之離去或者死亡、社會變遷太快看盡各種亂象、錢財房子的損失等,當遭遇失去一向極為珍惜或心愛的人事物,社會家庭層面遭受到剝奪,一時無法自我調適的情況下,產生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上,除了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外,可以利用認知和支持性心理治療,幫助老人消除新中負面消極的想法,想辦法擴大社交圈、增強其精神心理層面的支持,除了能改善情緒問題外,生活品質也能獲得增進。一般人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老人家本來就比較多愁善感,甚至有些微「憂鬱」症狀也屬正常,這樣的想法是極為錯誤的。一但老人出現憂鬱症,不論輕重都會直接間接的影響到生活品質,不及早治療,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跟行為,不可不慎!

  老年憂鬱症,從發現到治療過程都是一段很不容易的過程,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容易被輕忽,更需要家人或另一半細心的觀察跟耐心的陪伴,這才是幫助老人度過疾病、走向開朗人生的最佳良方!
  •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星期五
    AM 09:00 ~PM 18:00

  • 聯絡地址

    100 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
    50號20樓之12

  • mail

    聯絡信箱
    gtgs@ms14.hinet.net

  • 連絡電話

    TEL:(02) 2388-5342 
    FAX:(02) 2388-3369

Copyright©2021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本網站所有資訊內容屬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所有,非經同意不得以任意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