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醫師觀點

醫師觀點

2021.03.19

認識失智症


 1李孟智、2廖妙淯、3楊文達

1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院長
2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高年科主任
3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內科醫師暨高年科訓練醫師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輕度以上失智症,4.97%近13萬人、極輕度失智症,3.17%約8萬2千人、輕微認知障礙,16.04%約41萬7千。共有62萬9千人,全台65歲以上長者,四分之一有認知功能障礙。
根據WHO 2015報告,預估全世界有4680萬失智患者,每二十年失智倍增,每3秒鐘有一位新增個案。
失智症的定義
    失智症定義為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下,大腦高級皮質功能障礙-包括記憶、思考、定向感、理解能力、計算、學習能力、語言及判斷能力的缺失,並嚴重干擾其職業或社會功能。一般常見為65歲、慢性、進行性的退化。
.主要症狀: 記憶力、判斷力、計算能力、抽象思考、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其他症狀:行為、個性改變:情感淡漠、不恰當性行為、漫游、攻擊行為、
妄想:被偷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幻覺:看到死去的家人。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
失智症的成因
1.退化性失智症(50-60%):阿爾茲海默式症Alzheimer‘s disease;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Lewy bodies;Fronto-temporal dementia
2.血管性失智症(20~30%):多發腦中風失智症
3.可逆性失智(5~10%):水腦症、腦瘤、甲狀腺功能過低、維他命B12缺乏症、腦部感染、神經性梅毒
4.假性失智症(1~5%):憂鬱症。
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年齡、女性、低教育程度、腦部外傷、APOE4 基因型、中年高血壓等血管、危險因子、抽煙、生產時母親的年齡、家族中有唐氏症病史及憂鬱症

失智症的診斷、治療
失智症之臨床診斷工具
  1. 診斷標準      DSM-IV
  2. 篩選方法      MMSE,CASI
  3. 程度分級標準  CDR
  4. AD8
失智症的病程
早期:記憶力衰退 (通常很難發現)
中期:記憶力很明顯變差,行為改變,幻聽妄想,在家吵鬧甚至打人,出門找不  到路回家,開始不認得家人
晚期:完全不認得家人,甚至連自己也不認得,行動越來越差…
平均來說,病人從發病到死亡約10年
早期診斷工具
早期診斷工具有基因檢測(Gene marker)、認知功能測量(Cognitive test measures) 、生化指標(Biochemical Biomarkers)、神經影像學檢查(Neuroimaging)、功能性的神經影像學(Functional neuroimaging)、類澱粉質影像追蹤(Amyloid imaging tracer)及正子核磁攝影(Proton MR spectroscopy
失智症的治療
(1) 病因控制
(2) 藥物治療
(3) 行為及情緒的控制
(4) 支持療法

目前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輕度至中度)及NMDA receptor antagonist(中重度)
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
居家環境、認知療法、音樂、懷舊、藝術、芳香治療、運動,肢體活動訓練
團體治療、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及職能活動的安排、家屬認知成長與支持團體

保護因子
  1. 高教育
  2. 多動腦
  3. 休閒活動(園藝)
  4. 多運動
  5. 有社交網絡
  6. 清淡飲食(地中海式)
  7. 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因子
  8. 一些可能不確認的因子如紅酒、抗發炎藥物、降血脂藥物


結論: 當有以下症狀要擔心是否有可能為失智症
  1. 記憶減退並影響日常生活
  2. 對過去熟悉的事務無法做好
  3. 說話表達有困難,寫文章或說話時找不到適當的字句表達
  4. 喪失對時間、空間的概念
  5. 判斷力、警覺性變差
  6. 無法思考複雜的事務而感到處理困難,尤其抽象的思考更難
  7. 物品擺放錯亂
  8. 情緒(憂鬱、躁動不安)及行為(攻擊性行動、遊走、多話、多吃)的改變
  9. 個性急劇的改變
  10. 對生活事物失去興趣。
預防失智症應保持大腦活躍、持續鍛鍊體力、重視均衡飲食、定期身體檢查、維持社交活動、養成良好習慣、避免頭部受傷、謹慎服用藥物

 
  •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星期五
    AM 09:00 ~PM 18:00

  • 聯絡地址

    100 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
    50號20樓之12

  • mail

    聯絡信箱
    gtgs@ms14.hinet.net

  • 連絡電話

    TEL:(02) 2388-5342 
    FAX:(02) 2388-3369

Copyright©2021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本網站所有資訊內容屬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所有,非經同意不得以任意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