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醫師觀點

醫師觀點

2021.03.16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老年醫學科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它是一種伴隨關節軟骨及下方骨頭缺損的緩慢進行性肌肉骨骼病變,會造成關節疼痛、骨擦音、止動後僵硬和運動限制等表徵。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老化、女性、肥胖、職業傷害、運動員、膝關節手術、肌無力、基因、肢端肥大症等。大部份的病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進行都是漸進性、多重因素造成的,如因老化、職業、外傷、重覆負重動物導致的微小傷害等等。
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原因以老化及肥胖為主。另一則是次發性關節炎,因受傷、鈣沉積症、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代謝性疾病、併有其他關節疾患如類風溼關節炎、痛風關節炎、敗血性關節炎等因素,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常見的主訴包括膝部酸痛無力,膕窩處硬緊不靈活,蹲下後不易站起來,偶爾伴有膝關節囊積水或是膕窩部腱鞘囊腫。通常兩側都會發生,但病變程度並不一定一樣。症狀加重時,股四頭肌會逐漸萎縮,膝關節漸呈內翻形狀,無法走遠路,夜裏睡覺時膝部會酸痛。診斷可藉由classic clinical criteria(established by ACR, 1981)輔助,若有膝痛且出現年紀50歲、晨僵小於30分鐘、膝活動時有骨擦音、壓痛、腫漲、無表淺溫熱感等上述六項症狀之三項以上,即可高度懷退化性膝關節炎,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5%及65%。
  治療方式包括預防保健、藥物、復健及手術。日常生活中,若體重過重的人,務必要減重降低膝關節負擔,其次要減少爬山、上下樓梯、拿重物,避免激烈運動、避免蹲跪姿勢。當有早期症狀時,要特別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可在膝窩後面放個小枕頭,重複做伸膝關節的動作,每天做三百次,可以間接減少膝蓋骨和股骨間的壓迫力、減少軟骨軟化並再生。其他如游泳、騎腳踏車也是很好的運動,建議每次運動三十分鐘,每星期三次至五次。
退化性膝關節炎如果併發關節囊發炎或滑液囊發炎時,會特別疼痛,這時可以使用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藥。然而長期服用這類藥物,可能影響腎功能,甚至導致腸胃潰瘍,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第二代消炎止痛藥(COX2消炎止痛藥)是另一項選擇,可大幅減少腸胃道不適及出血的副作用。此外,保護軟骨的口服藥,即葡萄糖胺(Glucosamine)也是坊間常見保健食品,葡萄糖胺是軟骨基質合成的原料,經常與軟骨素(Chondroitin)合用。研究顯示它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療效仍有爭議,建議若服藥後六個月若仍未有療效,可考慮改變治療策略。當口服藥物無效時,亦有關節內類固醇及關節內注射波尿酸的治療方式,前者可抑制發炎反應改善疼痛,後者可增加關節軟體的潤滑度。當上述保守治療均失敗後,建議儘早進行手術諮詢,如內視鏡關節內沖洗、人工關節置換等,以期儘早恢復生治功能及品質。
  •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星期五
    AM 09:00 ~PM 18:00

  • 聯絡地址

    100 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
    50號20樓之12

  • mail

    聯絡信箱
    gtgs@ms14.hinet.net

  • 連絡電話

    TEL:(02) 2388-5342 
    FAX:(02) 2388-3369

Copyright©2021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本網站所有資訊內容屬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所有,非經同意不得以任意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