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醫師觀點

醫師觀點

2021.03.19

便秘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老年醫學科

便秘是老年人很常見的臨床症狀,研究顯示老年人便秘的盛行率約24-40%。使用瀉劑的老年人比例也相當高,一般社區約為10-18%,住在安養中心的老年人更可高達74%
。便秘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老化,還包括了女性、身體不活動、低教育程度、低收入、服用多種藥物及憂鬱心情等。

便秘並沒有單一或公認的定義,Rome III criteria將功能性便秘定義為過去半年至少十二週有以下兩個以上的症狀:每週排便小於三次、排便硬結、排便費力、感到排便不盡感或阻塞感、排便時需要手指輔助。

病人往往因為種種症狀如排便次數減少,覺得排便困難、不舒服,排出如彈丸般的硬便,解便不乾淨等而自行尋求藥物治療或尋求醫療協助。便秘在老年人極為常見,但並不是老化的正常生理現象,反而常因老年人的多種共病症、身體不活動、多重用藥等關係而引發。老年人便秘可歸因於原發性結直腸功能不良或次發性因素。原分性結腸功能不良又可分為三類:正常通過型、緩慢通過型、排便延緩型。次發性原因需考慮到內分泌、神經、肌肉、飲食生活習慣、結構異常、精神疾病及藥物因素。事實上,老年人便秘往往是多重因素引起的。因此,老人便秘需作周全性的評估,病史詢問應包括飲食與生活習慣、病歷回顧、排便日誌與完整的用藥記錄,身體理學檢查則以腹部和會陰部為重點,另外還須評估其活動力、認知功能、情緒狀態等可能與便秘相關的因素。處置方法則視個案的自我需求而定,適度增加水分、運動和纖維攝取量仍是老人便秘的基本建議,每天攝取20-25g的纖維質可增加糞便容積使腸壁擴張促進蠕動。另外,建立一個規則的排便腸道運動也非常重要,觀察發現許多排便正常的人,有在每一天的差不多同一時刻排便的傾向。研究發現在完飯後或散步後,大腸蠕動的活性會上升並誘發胃結腸反射促進排便。因此,吃完早餐後或散步後是最佳的排便時間,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形成一個排便的條件反射,可望逐漸擺脫便秘之苦。

除了生活型態及飲食的調整,瀉藥的開立也是另一個選擇,而在老年人的開立應有個別化考量,包括病史、藥物交互作用、花費及副作用等。可選擇的包括容積型瀉劑、滲透型瀉劑及刺激型瀉劑。其他還包括糞便軟化型、灌腸劑等。滲透性瀉劑的鹽性瀉劑常會造成老年人電解質失衡,在腎功能不佳的病人要特別小心。又刺激性瀉劑因會造成腸壁神經叢退化等副作用應避免開期開立。而滲透性瀉劑的非吸收型雙糖類瀉劑如polyethylene glycol和lactulose 則為老人便秘之良好選擇,但仍應注意有腹絞痛及腹漲的副作用。此外,對於慢性便秘且有警示徵象(如血便、體重減輕、家族大腸直腸癌病史、發炎性腸疾病、貧血等)的個案,建議進一步做血液分析及大腸直腸鏡檢。
  •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星期五
    AM 09:00 ~PM 18:00

  • 聯絡地址

    100 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
    50號20樓之12

  • mail

    聯絡信箱
    gtgs@ms14.hinet.net

  • 連絡電話

    TEL:(02) 2388-5342 
    FAX:(02) 2388-3369

Copyright©2021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本網站所有資訊內容屬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所有,非經同意不得以任意形式轉載或使用